风水精要 葬书深层剖析(三)
耕田的山里人
死,是生的归途。在哲学层面上,“生与死”是永恒的主题。
许多思想家都以此为出发点,探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。死亡并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,它更是生命的一部分,是对生命的永恒性的提醒。庄子提出的“生死齐一”,就是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个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,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。 ――题记
五、阴阳相生万物相感人副天数
董仲舒“天主感应”学说的理论基础有三个方面,即阴阳相生、万物相感、人副天数。
(1)阴阳二气相生。
董仲舒阴阳五行之说为汉代的主流思想,用阴阳统辖天地、昼夜、男女、尊卑、动静、刚柔……,遵行于自然现象观察的天文学范围。其阴阳理论架构搭起了宇宙、天、地、人之间的运转构架,把这种关系合理化、条理化、组织化、系统化、拟人化、具体化,以五行之序及四时之时令规范君王行为。董仲舒构造了阴阳二气说。
天道之常,一阴一阳。天者万物之祖,万物非天生不生,独阴不生,独阳不生,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。
有了阴阳二气交感,万物才能发育成长。
恶之属尽为阴,善之属尽为阳。阳为德、阴为刑。刑反德而顺于德……阳气暖而阴气寒,阳气予而阴气夺,阳气仁而阴气戾,阳气宽而阴气急,阳气爱而阴气恶,阳气生而阴气杀。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,阴常居空虚而行于末。
阴阳,是相应的对待,彼此消长、融合。
天道大数,相反之物也,不得俱出,阴阳是也。春出阳而入阴,秋出阴而入阳,夏右阳而左阴,冬右阴而左阳:阴出则阳入,阳出则阴入,阴右则阳左,阴左则阳右,是故春俱南,秋俱北,而不同道;夏交于前,冬交于后,而不同理;并行而不相乱,浇滑而各持分,此之谓天之意。
阴、阳二气乃天道之大数。
金、木、水、火,各奉其所主,以从阴阳,相与一力而并功。其实非独阴阳也。然而,阴阳因之以起,助其所主。故少阳因木而起助,春之生也;太阳因火而起,助夏之养也,少阴因金而起,助秋之成也,太阴因水而起,助冬之藏也。
《天辨在人》这是说,当阴阳之气运行到某一方位的时候,它们就与原来主持某一方位的某一行,合力并功,形成为某一季节。
天有五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也。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、金生水。水为冬,金为秋,土为季夏,火为夏,木为春。春主生,夏主长,季夏主养,秋主收,冬主藏。
天有五行,地有四时,各司其职,各显其功。这是五行属性。
土居中央,为之天润。土者天之股肱也,其德茂美,不可名以一时之事,故五行而四时者,土兼之也。
土为五行之主,乃承天之润泽,在中央是有转承的作用。土居中央作天地内在联系,起股肱转润之作用,必然让四时荣茂生焉。
木者春,生之性,农之本也。劝农事,无夺民时,使民岁不过三日,行什一之税,进经术之士,挺群禁,出轻系,去稽留除桎梏,开门阖,通障塞,恩及草木,则树木华美,而朱草生。
观察天、地之间阴阳转化变化之盈虚,把农事条理、制式化,木,气旺盛是生长的契机,也是无夺民时的好时机。
火者夏,成长,本朝也。举贤良,进茂才,官得其能,任得其力,赏有功,封有德,出货财,振困乏,正封疆,使四方。
火,就是成长、成熟、发光、发热,当政者推举人才、安排位子,让其发挥惹气长,赏罚而振。
土者夏中,成熟百种,君之官,循宫室之制,谨夫妇之别,加亲戚之恩。
土,至厚至柔,能够成熟万物,万物生长四时之序,不违背土德,认土德性,循夫妇之别,增亲戚之思。
金者秋,杀气之始也。建立旗鼓,杖把旄钺,以诛贼残,禁暴虐,安集故,动众兴师,必应义理,出则祠兵,入则振旅,以闲习之,因于搜狩,存不忘亡,安不忘危,修城郭,缮墙垣,审群禁,饬兵甲,警百官,诛不法。
金,充满肃杀之气。
水者冬,藏至阴也,宗庙祭祀之始,敬四时之祭,禘祫昭穆之序,天子祭天,诸侯祭土,闭门闾,大搜索,断刑罚,执当罪,饬关梁,禁外徙,恩及于水。
水,至阴乃冬藏之性。
天之道,出阳为暖以生之,出阴为清以成之。是故非熏也不能有育,非溧也不能有熟,岁之精也。
董仲舒认为,阴阳之道乃生之、成之,彼此相激荡。
天地之气,合而为一,分为阴阳,判为四时,列为五行。行者行也。其行不同,故谓之五行。五行者五官也。相生而间相胜也。故谓治逆之则乱。顺之则法。
五行即五官,提供克制化有顺序,相生间有相胜,逆则乱、顺则法。
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,不得两起,故谓之一。一而不二者,天之行也,阴与阳相反之物也。故或出或入,或左或右。
天道及阴阳消长互动的关系,有常则不失序,天道依照自然运行,人自然更不能失序,特别是掌权者。
董仲舒用五行和政治配合,成为了阴阳五行政治哲学,在两汉时期起着政治规范与警醒的作用。用阴阳之相生相克、互为根植、相互转化的理论,规范社会行为。
(二)阴阳二气相感。
《国语越语》“天因人,圣人因天。人自生之,天地形之,圣人因而成之”“夫,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,然后乃可以成功”,这就是天人可以感应的趋形。
天地之符,阴阳之副,常设于身,身犹天也。……天以终岁之数,成人之身,故小节三百六十六,副日数也;大节十二,分副月数也;内有五藏,副五行数也;外有四肢,副四时数也;乍视乍瞑,副昼夜也;乍刚乍柔,副冬夏也。
董仲舒认为,人的形体、心性,都是上天所变化而成的,不但可以比拟,而且还可以相应。
今平地注水,去燥就湿,均薪施火,去湿就燥。百物去其所与异,而从其所与同,故气同则会,声比则应,其验皦然也。
在平地上灌水,水会避开干燥的地方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;在均匀平铺的木柴上点火,火会避开潮湿之处而引向干燥的木柴。百物之性都是避开与其相异的事物,而亲近与其相同的事物。董仲舒认为,气相同的事物就会相互会合,频率相同的声音就会发生共鸣,这种效验是很明显的。
天有阴阳,人亦有阴阳,天地之阴气起,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;人之阴气起,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。其道一也。
董仲舒认为,天地之阴阳与人之阴阳是互感、互动、互应的。
(三)阴阳气人符天数。
董仲舒认为,人与天同根同源同气。
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,莫贵于人。人受命乎天也,故超然有以倚;物〈疒火〉疾莫能为仁义,唯人独能为仁义;物〈疒火〉疾莫能偶天地,唯人独能偶天地。人有三百六十节,偶天之数也;形体骨肉,偶地之厚也;上有耳目聪明,日月之象也;体有空窍理脉,川谷之象也;心有哀乐喜怒,神气之类也;
董仲舒认为,天地间所有生物,最贵都是人,唯人独能为仁义。人有三百六十节,取天象之数;形体骨肉,则取地之仁厚;脸孔上有耳目聪明,则取日月之象;身体中有空窍脉理,则取山谷之象;心有喜怒哀乐,则取其神气。
天地之符,阴阳之副,常设于身,身犹天也。……天以终岁之数,成人之身,故小节三百六十六,副日数也;大节十二,分副月数也;内有五藏,副五行数也;外有四肢,副四时数也;乍视乍瞑,副昼夜也;乍刚乍柔,副冬夏也。
天地的符契,阴阳二气的符合,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,身体好像上天一样,数目上与天相匹配,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。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,成就人的身体,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,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;大的关节有十二个,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;身体内有五藏,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;躯体以外有四肢,符合四季的数目。人忽然睁开眼睛看,忽然闭上眼睛,符合白昼和黑夜;忽然刚强忽然柔和,符合冬季、夏季。
董仲舒用“天一合一”“天人感应”的学说来约束人的行为以及君王无限的权力。
天地之教,不能独以寒暑成岁,必有春夏秋冬;
圣人之势,不能独以威势成政,必有教化。
天地不能只有冬天和夏天才称之为一年,一定要有春夏秋冬才可以称之为一年,圣人不能用武力来威胁别人才能成为圣人,一定要有对别人的劝勉和教化。
董仲舒透过阴阳二气相生、万物相感、人副天数等理论,集西汉思想之大成。以“道之大原出于天”为枢纽,推明阴阳之大义,并简述天人之关系,暗示君王要法天、则地、立纲纪、本仁义,以通人情而达贯天道。
董仲舒这种思想在汉朝风行两三百年,对风水的后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。
六、气化感应论对《葬书》的影响
先秦两汉的“气化宇宙论”“天人感应论”主导了魏晋时期的思潮。
(一)《葬书》中所点到“气”
葬者,乘生气也。
夫,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,而为生气。
经曰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
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
故,藏于干燥者宜浅,藏于坦夷者宜深。
经曰:浅深得乘,风水自成。
夫,土者气之体,有土某件有气,气者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。
经曰:外气横形,内气止生,盖言此也。
后垄之骨,冈阜之支,气之所随。
经曰:土形气行,物因以生。
《葬书》之气,来源于“气化宇宙论”,为《葬书》之理论之核心。
(二)《葬书》论土与气关联
“天人合一”理论,言明在与人之间有密切的互动,地中的土及骸骨,也可以跟生人互动。从《葬书》可以看到“气化宇宙论”之“气”与“土地”之密切关系。
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”(《易经》坤卦彖辞)。
“地者,万物之本原,诸生之根荄也”(《管子》)。
后人从实际观察中发现,生命现象在地表上下附近都表现得非常活泼,于是更进一步明确指出“地气”存在了“土膚之际”,也就是存在于适合生物生存的附近,可见“土”为万物之母。
“土者气之本”“气者水之母”,“土”与“气”关联密切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