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精要 葬书深层剖析(二)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8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27

风水精要      葬书深层剖析(二)

耕田的山里人

死,是生的归途。在哲学层面上,“生与死”是永恒的主题。

许多思想家都以此为出发点,探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。死亡并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,它更是生命的一部分,是对生命的永恒性的提醒。庄子提出的“生死齐一”,就是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个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,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――题记

三、气之溯源

郭璞《葬书》风水之感应说,主要来源于两汉时期的《淮南子》“气化宇宙观”、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、“阴阳五行学说”,故,要说气,就必须溯源两汉的“气化宇宙观”。《淮南子》之“气化宇宙观”。

1、天地未形,冯冯翼翼,洞洞灟灟,故曰太始。太始于虚廓,虚廓生宇宙,宇宙生元气,元气有涯垠,清阳者薄靡而为天,重浊者凝滞而为地,清妙之合搏易,重浊之凝竭难,故天先成而地后定。

天地之袭精为阴阳,阴阳之专精为四时,四时之散精为万物。

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,火气之精者为日;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,水气之精者为月。

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。

天受日月星辰,地受水潦尘埃。

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满东南,故水潦尘埃归焉。(《淮南子》之天文训原文)

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,原本存在着混混沌沌,无形无象的太始阶段。天道最初的状态是清虚空廓,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,宇宙产生出元气。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边涯和形态的,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,浊混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。清明部分的气汇合容易,浊混部分的气凝聚困难。所以天先形成而地后定形。天和地的精气融合起来产生了阴阳二气,阴、阳二气的精华融合集中产生春秋冬夏四季,四季各自的精气分散产生万物。阳气中的热气积聚便产生了火,而火气的精华部分形成太阳;阴气中的寒气积聚便产生了水,而水气的精华部分形成月亮。太阳、月亮溢出之气的精华散逸为星辰。天空容纳着日月星辰,大地承载着水潦尘埃。以前共工和颛顼争当天帝,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。擎天的柱子撞折了,系地的绳子扯断了,天向西北方倾斜,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行移动;地向东南方陷塌,所以水流尘土都向东南流泄沉淀。

经历漫长的岁月,才有了“天光降临,地德上载”。

天地融合精气变成了阴阳,阴阳专精,又分成四时的春、夏、秋、冬,四时的、夏、秋、冬又把精气散开化育万物,把阳的热气积聚起来会生火日,火气的精就成了太阳;把阴的寒气积聚起来会生金水,水气的精就成了月亮。太阳和月亮的淫气生精,淫气生的精就成了星辰;天接受了日月星辰,地接受了水潦尘埃。

简约而言,就是说天地融合精气而成阴阳,阴阳专精,就分成四时,即春、夏、秋、冬,这些都是自然发展时空过程,变化万千,却先后有别、井然有序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“道”在起作用中。

2、夫道者,覆天载地,廓四方,柝八极,高不可际,深不可测;包裹天地,禀授无形;原流泉浡,冲而徐盈;混混汩汩,浊而徐清。

故植之而塞于天地,横之而弥于四海;施之无穷,而无所朝夕。舒之㟰于六合,卷之不盈于一握。约而能张,幽而能明,弱而能强,柔而能刚。

道,覆盖充满天地之间,扩大到四方八极极远之处,高深则无法测量,包含天地,在无形中承受和给予;泉水的源头水流很急,急流流动久了就越来越慢;水势盛大汩汩而流,浑浊的水流久了就越来越清澈。所以把它竖立起来就阻塞了天地,把它横着放就布满了天下;它蔓延到无穷无尽,没有朝夕之分。将它舒展起来深入到天下,将它卷起来不能填满手掌。简约也可以展开,深沉也可以明了,弱也可以强,柔也可以刚。

简约而言,就是说道无所不在,道广大无边,无所不包,道虽然柔弱,却表现出刚强的一面。

道的作用,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,它还是要经过阴阳气化的阶段而生成的过程。

3、道始于一,一而不生。故分为阴阳,阴阳合和而万物生。故曰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这是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里对老子的话的解释,把老子的“道生一”改为“道始于一”。即一开始所有的大道都是始于“一”的,但是“一”是无法衍生出其他东西的,所以就分为“二”阴和阳,阴阳之间相互的交替和变化,产生了万事万物,就是“三”,万物之“三”就是阴阳化合之后,经过气化的气。

《淮南子》认为,天道最初的状态是清虚空廓,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,宇宙产生出元气。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边涯和形态的,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为乾,浊混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为坤,这就是所谓的天和地精气融合起来产生了阴、阳二气。

4、古未有天地之时,惟像无形,窈窈冥冥,芒芠漠闵,澒濛鸿洞,莫知其门。有二神混生,经天营地;孔乎莫知其所终极,滔乎莫知其所止息;于是乃别为阴阳,离为八极;刚柔相成,万物乃形;烦气为虫,精气为人。

《淮南子》学说是属于宇宙自然哲学,如果以宇宙的“本体论”来说,太始就是宇宙本质。太始生虚廊,虚廊乃生宇宙,宇宙生元气。元气是有涯垠的,气清扬者薄靡上升而为乾天,气重浊者凝滞下降而为坤地,这就是所谓的阴、阳二气。

精神者,天之有也,形骸者,地之有也;精神离形而各归其真,故谓之鬼。鬼之为言归也,其尸块然独处,我尚何存?

精神是乾天本来就存在的,而骸骨是由坤地产生出来的。精神至精至纯而进入神门,而骸骨归藏于地根,而我如何生存?

夫精神者,所受于天也,而形体者,所禀于地也。

精神为心,承之于乾天,有其入门之窍;而形骸为物,藏之于坤地,必归其本根,这是心、物合的阴、阳二无论。

心、物合一的阴、阳二元论,是有气化的思想在里面。“道”必须经过“气化的阶段”,而且一定要“阴阳和合”的气化程序,方能生万物。阴阳是一体之气的两个方面,阴阳不对立而互转,为互转的根据,是因为阴中有潜伏着阳,阳是有潜伏着阴,而万物就在这种负阴而抱阳、冲气以为冲和的过程中得到生机。

因此,淮南子的“宇宙论”是动态“气化宇宙论”,也就是说,阴阳二气在动静的互动中产生无比的动力。

至于“天人感应”的观念,《淮南子》在书中涉及此者甚多,乃为精神训篇中的见容。

5、《精神》者,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,而晓寤其形骸九窍,取象与天,合同其血气,与雷霆风雨;比类其喜怒,与昼宵寒暑并明。审死生之分,别同异之迹,节动静之机,以反其性命之宗。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,抚静其魂魄,不以物易己,而坚守虚无之宅者也。

所言人体取象于天,“血气”配“雷霆风雨”,“喜怒”配“昼宵寒署”,皆言“人”与“天”有相应之看法。

因此,宇宙天地万物之间彼此存在着相生、相应、相息的微妙关系,在两汉时期整个大环境中就是这种氛围。《淮南子》的哲学思想,与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同源性。

四、气之感应

汉时杂家思想,把庄子“去欲”理念加以吸纳融合而演变成为“神仙之学”,慎重地采纳了阴阳五行学说,创立了“天人感应”的学说。

1、万物本源来自阴阳交感相应。

阴阳学是古代中国人一种“宇宙观”与“方法论”,是用以认识大自然并简述大自然的种种现象。古代人们对于宇宙与自然的观察中,看到了日来月往、昼夜更替、寒暖晴雨、男女老幼等两极现象及其变化,便很自然产生了阴与阳这两种观念。阴阳五行常说的产生,主要的目的是要将宇宙间纷杂的万物万事归纳出一个条理,并使之系统化,也就是“规律”,汉时儒家对阴阳的看法,在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同类相动篇》提到:

天将阴雨,人之病故为之先动,是阴相应而起也。天将欲阴雨,又使人欲睡卧者,阴气也。有忧亦使人卧者,是阴相求也;有喜者,使人不欲卧者,是阴相索也。水得夜益长数分,东风而丽湛溢,病者至夜而疾益甚,鸡至几明,皆鸣而相薄。阳阴之气,因可以类相益损也。

以上对阴阳二气来注释并反映这些相对立而又相融合的事物,衡之于天地,则为符合大自然客观环境的种种自然现象。自然界的现象变化以及各种生物的出现,都离不开阴阳的交接互补、协调和合。大自然的万物其本源就是来自阴阳交感相应,阴阳二气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既对立、抗衡,又合作、融合的力量。

2、阴阳交感相应产生了五行万物。

天地间,就因为有了阴阳的不断激荡,才形成了有生气的风,在风的吹拂下,带来生物生长、开花、授粉、结果及再生所需的各种能量,万物因而蓬勃生产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是大自然的时序与人类生活的步调。

天地间有了风、寒、热、湿、燥、凉、暖这些无形的元气,也有了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这些有形的物质,他们彼此激荡、融合、对立、消长,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能量,以供万物生长之所需,也提供万物灭亡之后化为尘土或养料的催化功能,成为一种再生的基始能量。因此,“气”与“形”的相交,就生化成彩色缤纷、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,世界上的生、死、病、老,反映了人们生活的需求与认识大自然并尊重大自然的理念。

3、“气”与“形”的相交,是一种感应互动。

这也成为“天人感应”的思想根植,从《吕氏春秋》开始,这种朴素的半科学半哲学的感应理论叫做“气类相感论”。

类固相如:气同则合,声比则应,鼓宫而宫动,鼓角而角动。平地注水,水流径,火就燥。气的功能除化生万物之外,还成为事物发展的规律。故,气是具有生化调和的作用,使万物生机盎然。天地人于是成为有机的群体,大自然受到尊重,同类必然相互感召,这种互动提供了万物生生——

气息相同则合其性,声息比和则有应。

《吕氏春秋》将宇宙视为一种有机的、以天人关系绵密互动为基础的生命大整体,由太极而千变万化。

太一出两仪,两仪出阴阳。

太一即是太极,经变化而出两仪,两仪又变化出阴阳。

凡人物者,阴阳之化也。

大凡所设的人物,就是阴阳二气合化而来。

人之与天地同,万物之形虽异,其情一体也。

人与天地是相同的,万物的形体虽然有相异之处,但其内情是一体的。

《吕氏春秋》认为:万物之间属同质、同源、同理、同息者,必然会相互感应。感应,意味着万物之间内涵着有机的内在联系。人与天地万物“其情一体”,则相互间有同情同理的感应性。这是一种新的感应理论,后来的儒家、道家及《淮南子》都充分承认了这种感应理论。

4、物类相动,本标相应。

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,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。虎啸而谷风至,龙举而景云属,麒麟斗而日月食,鲸鱼死而彗星出,蚕珥丝而商弦绝,贲星坠而勃海决。人主之情上通于天,故诛暴则多飘风,在法则多虫螟,杀不辜则国赤地,令不收则多淫雨。

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提到的物类相动,本标相应的问题,万物因同类而互相触动,本和末互相感应。所以取阳燧置阳光下就会聚光燃艾起火,将方诸放月光下就会气化成液为水。老虎咆哮就有东风吹来,蛟龙升飞就有祥云聚集,麒麟相斗就有日食和月食,鲸鱼死去就有彗星出现,蚕吐丝时则商弦易断,流星坠落则海水漫溢。

可见,“气”的感应很显著,气的可变性是一气化二气为阴阳,然后籍阴阳互补调和、使之庶物群生。这“气”就是“阴阳二气”。阴阳二气彼此互动而形成了寒、署、燥、湿,同类相从,声音有快慢,同音相应。物与物之间感应如此,人与人的互动亦当是如此。

因此,尊重大自然,响应天、地、人之间的互动,让其表现出感应的力量。《吕氏春秋》里“应”是一个重点。

5、“贵生重己”与“法天”。

在《吕氏春秋》主要思想有“贵生重己”和“法天”两个部分。

圣人深虑天下,莫贵于生。

圣人最深虑的就是天下之春秋大业,尤其是百姓的生存,一定不可忽视。

今吾生之为我有,而利我亦大矣。论其贵贱,爵为天子,不足以比焉;论其轻重,富有天下,不可易之;论其安危,一曙失之,终身不复得。此三者,有道者之所慎也。

“贵生重己”就是要做到如何保全自己、成就自己,故首要就是“少欲”“去欲”,故《吕氏春秋》把道家的“去欲”转化为“制欲”。

夫耳目鼻口,生之役也。耳虽欲声,目虽欲色,鼻虽欲芬香,口虽欲滋味,害于生则止。由此观之,耳目鼻口不得擅行,必有所制。譬之若官职,不得擅为,必有所制。此贵生之术也。

上苍赐给人的所有功能都是为人类的,但必须有所节制,各尽其能,这是贵生方面的方术。

6、“五德终结说”与“天人感应”。

《吕氏春秋》还根据邹衍的“五德终结说”发展成为“天人感应”。

邹衍的学说,最基本的也是宇宙论,其一元宇宙论是由二气化生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所混成的实体,其逐渐成五行观、五德终始说。后来,《吕氏春秋》根据邹衍的德终始说,强调帝王作为影响天人之间微妙互动的关系。强调“天”与人之间互动中,以天子归具微分地位。

儒家思想观念中,十分肯定天、地、人与万物均息息相关的,共为一体,所谓“通天地人为一体”。形成了视大自然为机体,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“和大自然为友”的哲学。

老子庄子的哲学“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”“为达者之道通为一”就是表现了“天地人合一”的观念。

两汉时的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建立了“天主感应”学说,在具有有名有实的影响力,其基本价值观为“以人应天”。

董仲舒认为:春秋是天道的化身、正义的代言。其目是用春秋之道列于天道之前不在于匡正君主行为,用意高明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